
京东物流多管事,车企少分心
古廿
来源:市象 | 2025-11-05 09:56:41
从3C家电到汽车,京东物流的变与不变。
作者|古廿
编辑|杨舟
近日,小鹏汽车在迪拜杰贝阿里自由区正式启用其中东最大备件中心,由京东物流负责选址、搭建与运营。看起来是一桩常规的出海新闻,但细看角色,会发现背后发生的事远不止如此。
一个造车新势力,一个中国数智化供应链服务商,在中东共同完成了从仓到服务的本地化落地。而这座仓,既不是由主机厂主导建设,也不是传统跨国物流集团接手,而是京东物流为其定制规划并提供全栈运营的。
京东物流销售部解决方案负责人于国清表示,该备件仓SKU超1000个,现在已经覆盖小鹏在中东的主力车型,涵盖维修、保养类核心零件。
尽管从结构上看接近国内RDC(区域分拨中心),但它承担的职能远超仓储。从国内制造基地发货、港口集货、集装箱运输、清关质检、入库分拣、订单履约等环节,全部纳入京东物流一体化系统。
它更像是一个端到端运营链路上的“节点型中枢”,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海外仓。汽车厂把仓储选址、管理、备件预测、库存管理等整体托付给京东物流来做。这其实是一种“供应链外脑”的角色转变,物流服务商不再只是运输节点的执行者,而变成了交付体验和服务能力的规划者。
这不是孤例。仅10月份,京东物流还先后和长安汽车、宁德时代等企业合作,服务范围覆盖汽车零部件到整车厂。一连串的合作之下,它正通过“共建备件中心+智能仓储系统+一体化履约网络”的方式,把自己嵌进了越来越多车企的服务体系。
京东物流构建的全球一体化供应链服务能力,正成为京东集团所构建的超级供应链的重要杀手锏。它指向的不只是整车交付的最后一公里,而是中国车企出海在供应链话语权上的一次产业升级。
从传统的物流运输到现在的全托管运营,车企越来越喜欢让京东物流多管事,自己少分心。这背后,一套中国物流系统能力正悄然布局。
京东物流逐步构建起的全球一体化供应链能力,正成为中国车企海外拓展过程中的“屠龙刀”:不仅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海外市场,更在本质上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。
而那些愿意让京东物流多管事的车企,本质上是在换取一种更确定、更低成本的出海确定性。在高波动的全球市场中,物流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稳定器。
01汽车出海进入服务战
过去十年,中国制造出海的逻辑往往是价格和渠道。但汽车不是快消品,它的生意在交付之后才真正开始。
京东物流汽车行业大客户负责人李翔认为,中国车企早期靠整车出海,未来将进入以零部件、KD件、本地建厂为标志的更结构化阶段。“我们看到从整车卖出去,到零部件服务跟上,再到本地化建厂,所有节点都需要供应链的能力去接住。”李翔说。
这意味着,企业需要搭建的是一种能动态响应市场、持续保障服务体验的供应链网络。特别是售后部分,是一场典型的“碎片化战争”:维修件SKU分散,需求频率不均。
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中国汽车出口平均单价突破2万美元,五年增长超50%。随着中国品牌进入欧洲中高端市场,竞争焦点从卖的出去转向服务下来。
J.D.Power的研究数据显示,在成熟汽车市场,售后服务体验对品牌忠诚度的贡献度高达35%,远超产品性能(28%)和价格因素(22%)。
售后体系成为新的竞争高地。《2025年全球汽车行业用户需求和感知测评研究报告》指出,中国品牌在用户满意度上已有一定优势,但在品牌形象和感知质量上,与德日系品牌仍存在明显差距,而售后服务能力不足是其中的关键因素。
一辆车的生命周期少则五年,多则十年。要想在海外真正站稳,不只是把车卖出去,更要靠售后网点、维修能力、配件流转和应急响应组成完整的服务闭环。一个品牌靠不靠谱,很大程度上看的是它的备件体系是否健全。
这样的行业特性下,小鹏在中东设立备件仓并不稀奇。真正值得关注的是,它为何把这个关键节点交给了京东物流。“客户出海给的问题,常常更像是一道应用题。”于国清总结。
以小鹏汽车中东备件中心为例,在建设方案前期,对方并未直接提出“要一个保税仓”,而是抛出一个问题:“京东能不能在我想覆盖的区域有一个仓?”
这类开放式需求意味着物流服务商必须具备网络设计、时效评估、本地政策理解等多维能力。而这恰恰是京东物流能够切入的节点,在与小鹏合作前,京东物流已完成多年海外仓网布局,130多个海外仓形成的密度优势,使其能提供超出客户预期的前置响应。
甚至为了获取更贴近终端的服务反馈,京东物流一线司机、仓管员会将现场问题(如投诉内容、装箱结构不合理等)汇总,直接推送至车企总部。
比如在服务某车企过程中,京东物流曾遇到多次挡风玻璃破损,为此,京东物流向工厂提出建议,从“三片一架”改为“两片一箱”,优化包装工艺后,不仅减少了客户投诉,也降低了运输与退换成本。
对车企来说,选择让京东物流多管事,正是为了把不确定的服务交付变成一种可控的、可复制的体系能力。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只关乎效率,更直接决定了品牌的服务上限。
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研显示,在海外建立了完善服务网络的车企,其客户回购率比服务网络薄弱的企业高出15个百分点。这说明服务体系的完备,已经成为影响复购和品牌忠诚度的重要指标。
当中国汽车出海竞争从产品层面转向体系能力的比拼,像京东物流这样具备全球一体化供应链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,也成为车企最佳的合作伙伴。
02智能物流成为汽车竞争的新生产力
早在牵手小鹏汽车出海之前,京东物流的汽车朋友圈已经悄然铺满产业链。
这些案例有一个共性:京东物流不再只是外包商,而是深度参与汽车产业链共建。
以仓储环节为例,对小鹏而言和国内市场不同,出海到中东市场,备件多为从中国本土的进口件。备件SKU多,且零部件运输动辄跨国、跨区域,整车调配涉及港口、铁路、公路等多种模式联运。
这种高复杂度供应链体系,光靠传统仓储运输商是搞不定的。传统车企为了保障生产,不得不多囤库存,降低风险;但库存本身是沉没成本。
此次落地的小鹏中东备件仓,按照国内高标准划分高位区、拣选区、出库区,同时上线京东自研的WMS+TMS系统,实现安全可视化、绿色运营等功能。
通过仓库管理系统的动态SKU优化。比如和4S店的订单系统打通,京东物流可以实时了解终端需求,将实际消耗数据反哺主机厂,从而精准配置货物结构,提升备件匹配度,缩短响应时间。
在库存管理与预测机制上,与传统国际物流商的刚性合同模式不同,京东物流更愿意主动提出精简库存、压缩仓容的建议。于国清表示,“我们并不希望客户库存做得越大越好,而是希望能精准下单、按需配置,这对客户是省钱的,对我们也是降本的。”
京东物流对复杂供应链的理解和响应能力,恰好契合了当下汽车企业对“效率+成本控制”的双重诉求。更关键的是这套能力并非专为汽车行业定制。
据「市象」了解,过去在3C、家居行业,京东物流通过减少搬运次数、优化中转节点、构建前置仓网络,实现了仓储与履约效率的双提升。
如今这套逻辑被复用到汽车行业,只不过“下单人”从消费者变成了4S店;SKU从笔记本、冰箱变成了维修件、保养件,但底层的仓网逻辑与调度机制未曾改变。
京东物流将以往在高频消费品领域练出的库存预测、仓网规划、分级履约网络能力优化打包进汽车行业,构建“快流-中快流-慢流”的多层次补货网络,配合AI预测系统,实现“少而准”地备货,从而帮助车企降低库存成本、提高周转效率。
以中国某知名新能源汽车的合作为例,据李翔透露,早期的网络仅包括一个CDC(Central Distribution Center,一般指汽车售后备件中心仓)和4-5个RDC(区域分发中心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),京东物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延伸,自建FDC(前置分拨中心 Forward Distribution Center)网络,在全国22-25个省份布点。
这个动作并不是车企提出的需求,而是基于京东物流对库存流动效率的理解主动提供的差异化方案:用更细颗粒度的仓配网络,换取整体配送时效的提升和库存占用的减少。
再如,其与吉利合作的西安智能仓,京东物流不仅承担备件出入库、上架、拣选等操作,还借助智能算法优化仓储拣选路径和运输取货路径等,帮助企业实现了全流程的精益化。
这种深入到管理侧、运营侧的能力,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服务商,更像是运营智脑。
而在新能源车出海的场景中,智能物流的价值更为突出:备件仓布局更靠近消费市场;数据化清关与质检提高周转速度; AI调度系统让“同一辆车的同一零件”在不同国家也能统一履约标准。
物流,在很多财报中往往是“费用项”,但在今天它更像是“生产要素”。
数据显示,物流成本在整车成本中占比可高达15%-20%。这意味着,只要把物流效率提升5%,就可能为品牌争取0.5-1个点的利润浮动空间。
而如果能让库存周转周期压缩三分之一,那么整个备件体系的资金占用和折损率都会大幅下降。
这些能力,决定了客户体验、品牌复购、售后毛利率,甚至是经销商信心,正在成为汽车竞争的新护城河。
03从企业降本到社会降本的外溢效应
降本增效往往被误解为企业内部行为,但在物流行业,它具备明显的社会性。物流网络越智能,整个产业的流转效率就越高,供应链上下游的成本都会随之下降。
在上汽通用五菱项目中,京东物流代运营后售后备件满足率提升8.25%,同时减少库存金额千万级;在吉利西安基地,通过“货到人”拣选和自动补货,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。
这意味着,当一个物流系统能同时服务上游零部件厂、整车厂、售后端,它所带来的效率提升,已经不再局限于某家企业,而是辐射整个行业。
正如于国清所强调的,京东物流最核心的一个大事就是助力降低社会物流成本。从宏观层面看,这正是《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》所要求的方向到2027年,社会物流费用与GDP之比降至13.5%。
在这条路径上,京东物流的AI智能调度与全国仓网优化系统,正在成为“社会降本”的关键变量。
这背后其实是一种“智能协同网络”逻辑:仓网、库存、干线、末端不再分离,而是统一在京东物流的“超脑系统”中计算最优路径。这种智能化网络,正是刘强东成立京东物流的终极梦想——助力国家的社会化物流成本从超过18%降低到6%-8%。
过去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来自“规模与成本”;今天新的竞争力来自“智能与协同”。京东物流过去十年构建的,是一个可以为产业、为出海企业、乃至为社会整体降本增效的智能基础设施。
从算法优化到绿色运力,数字孪生仓储到智能换电干线,这些看似独立的动作,正在共同构成中国智能物流体系的“底层协议”。
这是一场不喧哗的革命:当车企出海、家电出海、消费品牌出海时,中国的供应链体系也在同步出海。它不只是追随制造业走出去,而是在为全球制造业提供新的效率范式。
降低社会物流成本,最终不是一个财务指标,而是一场智能化时代的基础设施升级。在这场升级中,京东物流正以“效率红利”成为中国制造的第二增长曲线。

相关产品推荐